一直以來,每個運動品牌總會擁有極具象徵意義的標語,就像adidas的「Impossible Is Nothing」,以及Nike的「Just Do It」,至今仍然讓人津津樂道。饒富深意的是最近adidas和Nike發佈廣告企劃,分別運用「You Got This」和「Winning Isn’t For Everyone」作為主題,亦是象徵adidasNike截然不同的品牌基因和價值觀念。時至今日,adidasNike還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運動品牌,那麼曾經叱吒風雲的運動品牌,將會如何探索自我?

〝Nike如何追求「勝利」〞

隨著小眾運動品牌崛起,近年Nike逐漸失去資本市場的支持,當中JPMorgan Chase & Co.、Morgan Stanley和UBS Group AG更加降低Nike的評級。始終adidas、HOKA、New Balance、On和PUMA等等重新獲得年輕世代的青睞,就像adidas和PUMA押注「Thin-Sole Sneakers」,New Balance則是邀請JUNYA WATANABE MAN和Miu Miu攜手合作,顛覆社會大眾對於品牌的刻板印象,可惜Nike卻是缺乏「創新」,甚至過於依賴Air Force 1系列。不過最近Nike發佈「Winning Isn’t For Everyone」廣告企劃,言簡意賅傳遞品牌的核心精神,同時讓人不禁想起Nike曾於1996年的亞特蘭大Olympic Games,採用「You Don’t Win Silver,You Lose Gold」作為宣傳口號,完美詮釋Nike的品牌基因。何況不論是1996年的亞特蘭大Olympic Games,或是2024年的巴黎Olympic Games,都是展現Nike追求「勝利」的決心,亦是訴說運動員若果想要登上巔峰,需要懷抱跌倒還會繼續站起的毅力!

〝截然不同的品牌形象〞

毫無疑問,Nike的「Winning Isn’t For Everyone」廣告企劃,迅速掀起年輕世代的熱烈討論。Nike邀請Cindy Ngamba、Giannis Ugo Antetokounmpo、Kevin Durant、LeBron James、Sha’Carri Richardson和鄭欽文等等擔任模特兒,展現運動員不惜一切爭奪冠軍的決心,完美符合Nike的品牌形象,更加象徵Nike從來都是追逐「冠軍」。至於Nike的主要競爭對手,則是形成鮮明的對比,品牌運用「You Got This」作為宣傳口號,取代經典的「Impossible Is Nothing」。若果比較adidas和Nike,顯然adidas渴望緩和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並且透過輕鬆的語調,訴說「運動」如何回歸純粹的快樂。始終adidas的「Impossible Is Nothing」確實深入民心,曾經代表adidas勇於挑戰自我的核心價值。儘管如此,但是隨著時代變遷,「運動」的初衷不再只是「競技」,社會大眾反而追求「運動」帶來的樂趣,達致釋放壓力的效果,因此adidas毅然回歸大眾市場,而且「You Got This」和「Winning Isn’t For Everyone」更是講述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念!

〝運動品牌的「競技」〞

其實「You Got This」和「Winning Isn’t For Everyone」,除了代表adidas和Nike的營銷策略外,亦是象徵兩個運動品牌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例如自從adidas邀請Bjørn Gulden擔任行政總裁,adidas Originals開始復刻「T-Toe家族」旗下的Gazelle系列、Samba系列、SL 72系列和Spezial系列,重新編輯品牌的檔案資料,賦予年輕世代再次認識「T-Toe家族」的機會,並且掀起復古球鞋的潮流趨勢,更是adidas近年逐漸超越Nike的主要原因。至於擅長擁抱潮流文化的Nike,則是選擇押注嶄新科技,就像Air Max系列的「Nike Air」和「Nike Flyknit」,亦讓運動員能夠持續不斷挑戰極限,當中「Nike Air」透過獨特的氣墊技術,減少跑步運動造成的關節衝擊,「Nike Flyknit」善用梭織技術,帶來輕盈透氣的編織鞋面,同時增添球鞋系列的支撐能力,築起堅固的護城圍牆。雖然adidas曾經推出Adizero系列和Ultraboost系列,但是品牌近年缺乏嶄新的專利技術,HOKA、On和Salomon更加突圍而出!

〝追求「勝利」的Nike〞

adidas押注「T-Toe家族」,Nike追求「勝利」,顯然兩個曾經叱吒風雲的運動品牌將會「分道揚鑣」。不過比起adidas憑著「T-Toe家族」再次獲得年輕世代的青睞,Nike由於專注發展「Direct To Customer」模式,導致眾多運動品牌開始爭奪Nike的市場份額。儘管如此,但是隨著Nike重新聘請Tom Peddie,也許品牌逐漸放棄「Direct To Customer」模式,而且「Winning Isn’t For Everyone」廣告企劃,不但完美詮釋Nike的品牌基因,亦讓社會大眾真實感受Nike探索自我的過程!

© Mo & Wo Limited. 版權所有,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