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儘管「Gross Merchandise Volume」超過十六億人民幣,但是由於「Return Rate」高達百分之九十五,Ralph Lauren再次掀起社會大眾的熱烈討論。始終眾多時尚品牌曾經對於11月11日的營銷活動寄予厚望,甚至恢復預售,可惜近年就連Burberry和Coach等等都是面臨相同的困境,亦是為何時尚品牌至今仍然難以解決「Retention Rate」帶來負面影響。那麼隨著時尚品牌高度依賴天貓作為銷售渠道的平台,Ralph Lauren最後會否鎩羽而歸?
〝Ralph Lauren處於尷尬的位置〞
雖然隨著時尚界再次進入「低調」的黃金時代,除了Brunello Cucinelli、Loro Piana和ZEGNA等等外,Ralph Lauren同樣獲得年輕世代的青睞。始終自從1967年創立至今,Ralph Lauren總是致力描繪華麗的「American Dream」,善用菁英主義的「Ivy Style」、復古的學院風格、以及顯赫的貴族氣派,重新定義屬於美國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而且Ralph Lauren還是堅持和聚焦永恆的時尚魅力,最後逐漸成為美式奢華時尚的最佳代表。2017年,Ralph Lauren邀請Patrice Louvet擔任行政總裁,他協助Ralph Lauren專注發展「Direct To Customer」模式,同時開始「Full-Price Sales」的營銷策略,終止Ralph Lauren和Macy’s的合作關係,避免過度消耗和稀釋Ralph Lauren的核心價值。另外,Ralph Lauren確實深諳如何調整價格,亦會透過贊助各種不同的「貴族運動」,就像Polo Ralph Lauren深深綑綁The Championships Wimbledon,藉此滿足中產階級對於富豪名媛的「身份幻想」!
〝中產階級最愛的時尚品牌〞
饒富深意的是由於美國時尚品牌靠攏商業,而且Ralph Lauren缺乏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甚至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爆款」,因此社會大眾只會記得Polo Ralph Lauren的「Polo Shirt」,以及Ralph Lauren的學院風格。例如Ralph Lauren曾經推出RL 888系列,可惜就算Ralph Lauren能夠深深俘虜富豪名媛,但是他們並不需要手袋系列展現身份和地位,何況Ralph Lauren的品牌形象,還是沒有辦法支撐RL 888系列的「售價」。儘管如此,可是Ralph Lauren近年反而投放更多資源爭奪流量,並且邀請「流量明星」和「帶貨女王」出席時裝秀,就像2025年春夏系列已經囊括aespa的WINTER、Jill Biden、Jude Law、KRYSTAL、Tom Hiddleston、Usher、馮德倫和吳彥祖等等,至於Christy Turlington和Naomi Campbell和Lucky Blue Smith則是擔任時裝秀模特兒。另外,隨著時尚界掀起「Coded Luxury」的潮流趨勢,亦讓KHAITE、Ralph Lauren和The Row逐漸提升品牌的競爭能力!
〝「銷售冠軍」帶來負面影響〞
毫無疑問,Ralph Lauren描繪的「American Dream」確實深入民心,而且時尚界先後掀起「Code Luxury」和「Tennis Core」的潮流趨勢,亦讓Ralph Lauren重新獲得年輕世代的青睞。除此以外,近年Ralph Lauren積極開設「The World Of Ralph Lauren」,囊括Polo Ralph Lauren、Purple Label、Ralph Lauren和Ralph’s Coffee,藉此刻劃精緻和奢華的生活品味,足以證明Ralph Lauren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建立「奢華」的品牌形象。可惜Ralph Lauren為了搶佔中國市場,難以放棄天貓作為銷售渠道的平台。不過若果年輕世代開始依賴折扣優惠,亦會扼殺他們對於「奢華」的渴望,損害Ralph Lauren的商業價值。例如就算Ralph Lauren創造超過的「Gross Merchandise Volume」,但是「Return Rate」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主要原因就是社會大眾利用營銷活動的優惠條款,甚至帶來負面影響。或許,Ralph Lauren彷彿成為「銷售冠軍」,可是並不代表銷售金額維持穩健增長!
〝競爭能力為何重要〞
2021年,Burberry、Prada和Saint Laurent等等開始深入探索「Full-Price Sales」的營銷策略,主要原因在於「價格」確實反映「價值」,因此公開的減價促銷,將會扼殺年輕世代對於「奢華」的渴望,甚至嚴重損害品牌形象,但是如何處理滯銷庫存,亦會成為時尚品牌的重要命題。例如過於依賴「Outlet Store」的Burberry和Gucci,至今還是沒有辦法提升品牌的競爭能力。由此可見,若果創意總監沒有辦法創造「慾望」,藉此挑撥社會大眾的消費意慾,最後只會遭到市場淘汰,難以突圍而出!
© Mo & Wo Limited. 版權所有,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