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Andy Warhol奠定普普藝術的獨特風格,除了眾多當代藝術家紛紛靠攏商業世界,更加延伸一種挪用藝術。若果對於藝術歷史擁有一定的認識,相信總會聽過來自英國的D*Face。那麼究竟當年D*Face如何獲得藝術界的高度關注?他是如何完美融合流行文化和街頭塗鴉?

#藝術風格
1978年出生的D*Face,當年踏入藝術領域的時候可以說是備受爭議,甚至讓人感覺「別有用心」。社會大眾誤會他的藝術風格借鑒Roy Lichtenstein,可是D*Face的藝術風格,反而更加偏向挪用藝術。換句話說,D*Face運用已經存在的對象和圖像,直接轉換成為嶄新的藝術創作,並且融入流行文化和街頭塗鴉,探討社會大眾的消費主義和心理變化。可是對於追求原創作品的藝術界而言,為何還會衍生挪用藝術?

#挪用經典
儘管藝術界不斷強調猶如英雄主義的「創意」,但是自從普普藝術風靡全球,社會大眾對於「藝術」的接受能力變得更高。不過挪用藝術早已存在,例如Édouard Manet的《Le Déjeuner sur l’herbe》,當中的人物構圖和象徵意義,並非Édouard Manet獨立完成的創作,而是借鑒Marcantonio Raimondi的《Das Urteil des Paris》。由於Édouard Manet從來沒有試圖隱藏筆觸,更加不是藉此表達希臘的神話故事,因此社會大眾往往都會忽略《Le Déjeuner sur l’herbe》和《Das Urteil des Paris》之間的關係。另外,Francis Bacon的《Study After Velazquez’s Portrait Of Pope Innocent X》,顧名思義就是借鑒Diego Velázquez的《Pope Innocent X》。Francis Bacon曾經說過自己如何鍾愛《Pope Innocent X》,亦是他覺得最為偉大的肖像之一,因此他不斷改進Innocent X的形象,並且融入粗獷和暴力的筆觸,刻劃現實生活的矛盾和緊張。整個系列抽離Innocent X的身份,失去威嚴和權力,僅僅餘下咆哮和猙獰的形象。由此可見,挪用藝術存在已久,只是若果沒有普普藝術的推波助瀾,也許社會大眾不會如此追捧挪用藝術!

#過度崇拜
若果對於藝術歷史擁有一定的認識,也許總會覺得D*Face的藝術風格,或多或少都會看到Andy WarholRoy Lichtenstein的影子,而且充滿獨特的美式漫畫風格。時至今日,D*Face也許確實「挪用」Roy Lichtenstein的美學符號,藉此思考社會大眾對於消費主義的過度崇拜,但是D*Face沒有直接抄襲,而是融入更多屬於他的藝術風格。另外,D*Face的藝術作品總是充滿「殭屍」、「死神」、「腐敗」和「死亡」等等元素,但是整體氛圍依然流露樂觀和美好的想像,象徵「美好」如何戰勝「邪惡」的概念。隨著社交媒體崛起,街頭藝術猶如「雨後春筍」,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潮流趨勢,儘管未必能夠長久維持熱度,但是對於街頭藝術的成長亦有一定的幫助,亦讓他們不再需要完全依賴藝術畫廊!

藝術作品的真正含意,從來都不是自創造它們的當代藝術家,而是來自觀眾。因此,街頭藝術反而能夠更加貼近日常生活,甚至不用接受任何教育,同樣能夠理解藝術作品背後的含意。究竟「挪用」能否稱為藝術,至今藝術界依然爭議不斷。始終社會大眾並不在意「普通物品」的版權歸屬,因為它們並非「藝術作品」,甚至不斷遭到當代藝術家改造。可是為何「原創作品」遭到二次創作的時候,反而總會備受批評?那麼是誰定義藝術?究竟是誰創造藝術?最後是誰消費藝術?

© Mo & Wo Limited. 版權所有,嚴禁轉載